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临夏  >  东乡县

为了十二个生命——东乡县达板镇崔家村干群抢险记

 2018/07/23/ 09:58 来源:民族日报

  为了十二个生命

  ——东乡县达板镇崔家村干群抢险记

  本报记者 赵怀斌 马丽亚 赵淑娴

  党员干部在危难之中奋不顾生,12个生命在特大洪灾中幸免于难。“7·18”东乡特大暴洪灾害中,达板镇村社党员干部诠释了共产党员一切为了人民的宗旨意识。

  7月20日,记者再次赶到达板镇崔家村采访获救的农民工张少荣时说:“如果不是乡村干部再三催促,晚上11时,我们8名农民工在睡梦中,被洪水冲到洮河里了。现在想起来,浑身的肉还在跳,多可怕啊!”

  家在临夏县的张少荣是农村道路建设工程队的技术员,正在参与修建苏黑沟过沟桥梁,他们居住的3个工棚扎在苏黑沟边,平常8个农民工晚上9点多,就睡觉休息了。

  7月18日这天,晚8时左右达板镇副镇长马雄来到工地告诉大家:“今晚有特大暴雨,如果发生山洪,你们住的地方最不安全,一定被水冲走,赶紧撤离!”

  10时许,村支部书记马牙古又来通知:“按照镇上的要求,你们必须马上撤离到安全地带。”张少荣等人从两个干部的语气中感到了事态的严重性,张少荣等8人按照镇村干部要求,决定马上撤离。

  马牙古刚刚离开,山洪说来就来了,洪水像一群脱缰的野马横冲直撞,正对着施工现场直奔而来。已经做好撤离准备的张少荣等人不顾一切的冲出工棚。

  在离工棚30米左右的地方,几株柳树特别粗壮,直径有1米多,树杈特别多,而且是斜45度左右的角度生长着,便于攀援。张少荣等7人急忙爬到了离工棚最近的一棵很结实的柳树上,还有1人爬到了另一棵柳树上。

  等他们定下神来,回头张望,借着微弱的灯光和闪电,他们认为最结实的工棚、最笨重的工程车、水泥拌合机被洪水冲得无影无踪,他们脚下是一片汪洋。几个人紧紧地抱着树枝等待着救援……

  生命得救了。洪水过后,在武警、公安干警和干部群众的搜寻中,他们8人平安得救了。

  马哈三是崔家村村民,在苏黑沟边经营着一个规模较大的建材厂,地势较低,镇村干部多次告诉马哈三,最近县上多次通知,可能要发洪水,要特别注意。可马哈三总认为,苏黑沟与他的厂隔着10米厚、6米高的坝体,对于大家的提醒,他总是不以为然。

  18日9时许,劳累了一天的马哈三和他的妻子、两个幼小的孩子都早早入睡了。

  镇村干部心中总是装着人民群众。眼看着要发洪水,乡村干部再一次摸排中,又核实马哈三是否撤离。这时,虽然洪峰还没有到来,洪水已经把道路冲断了,幸好马雄、马牙古和马哈三的手机中有微弱的信号,在他们的催促下,马哈三叫醒了全家人,并开着自家的小车,冲出院子,沿着公路向北背水驶去。

  就在这个时候,洪峰到来了,河堤被冲开20多米宽的豁口,洪水涌向马哈三的建材厂。马哈三凭着娴熟的驾驶技术和对周围环境的熟悉,冲出大门,在洪水中跑了50多米,把车开到了路旁的沙堆上。此时,洪水的水位越来越高,他和妻子焦急的等待救援。

  熟悉情况的马牙古和村主任马忠林,知道在附近经常放着村民马文华的一辆双桥卡车,还可以在路上行走,经过联系,把马哈三一家4口接到安全地带。

  第二天,马哈三回到自己的厂里,看到所有建筑物都不存在了,他住的房子只剩屋顶。

  记者见到马哈三时,他说:“在最危险的时候,镇村干部把我们记在心上,救了我们一家4口。”

  痛定思痛。人们不由地回忆,7月18日晚8时许,在苏黑沟上游的汪集、凤山、车家湾等乡镇,暴雨如注,处在下游的达板镇崔家村还下着沥沥小雨,这里的群众还感受不到大暴雨将导致山洪暴发。

  达板镇所有镇村干部得到县上的通知,已经知道事态的严重,紧张地投入到抢险工作中。按照镇党委、政府的安排,马雄、马牙古、马忠林和镇残联理事长铁富忠和村会计张英财分头到苏黑沟修桥建筑工地、村民家中动员群众撤离。

  正是我们基层干部的尽职尽责,12个生命在特大洪灾中幸免于难。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