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临夏  >  临夏市

文化过年 “憨娃”闹元宵

 2019/02/21/ 11:15 来源:民族日报

  文化过年 “憨娃”闹元宵 

  本报记者文/马瑞鹏 图/梁永吉

  什么是年的味道?年的味道是妈妈亲手包的饺子;是爸爸坐在身边的唠唠叨叨;是亲朋好友聚在一起热热闹闹吃团圆饭。“每天的日子都像在过年”,在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的当下,人们转向开始汲取传统文化营养,追求精神文化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正月十五元宵节当晚,在临夏市马家庄举办的元宵灯会会场内摩肩接踵。4233盏小灯笼、27组大型灯笼把南滨河路照了个彤红。这些灯笼由临夏市各中小学、幼儿园师生及家长手工制作,以“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赞颂祖国、赞颂家乡新面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幸福生活”“脱贫摘帽”“乡村振兴”为主题。这些彩灯让人们感受浓浓年味的同时,也向下一代教授中国传统礼仪,传承传统文化。 

  元宵观灯的习俗起源于汉朝初年,唐开元年间,为了庆祝国泰民安,便扎结花灯,借着闪烁不定的灯光,象征“彩龙兆祥,民富国强”。唐代诗人张祜的诗《正月十五夜灯》中所写的“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描述的是元宵赏灯的盛景。 

  传统节庆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许多优秀文化因素,在移风易俗、以文化人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马家庄的刘女士告诉记者,这些彩灯中也有自己孙子的一份辛劳,“这都是我们小时候过年常做的东西,现在的人都不会做了。孙子6岁,肯定不太懂,我们家长就帮他做一做,一方面是为了孩子勤动手,勤学习。另一方面也希望给他教一些过年的老习俗,让孩子能知道这些传统的由来,长大后再教给下一辈,我们自己也能享受不一样的年味”。 

  正值我州旅游业蓬勃发展之时,马家庄抢抓机遇,顺势推出多项冬季旅游项目,尤其是民间传统竞技活动、展示非遗传承等无一不围绕“文化宴”展开。 

  早在2016年,州委提出了“爱我临夏 热爱临夏 人人为临夏文明创建作贡献”的倡议,将精神文明建设融入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此次灯展活动虽小,但有“憨娃”小手拉大手来参与,让每个人都参与到其中,更是让今年的年味更浓、意义更重大。

  临夏市西关小学的马姝婧同学说:“我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用了一天半的时间,扎了一个‘爱国敬业’的长方形灯笼,通过自己动手不但学到了制做灯笼的基本方法,而且还拿到灯会上展示,为临夏旅游出了一份力,我感到很有成就感。”

  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院长徐兆寿表示,文创产品集信息时代和文化产业时代的显征,若要保证它“独一份”地位,就要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内涵,借助现代技术多渠道开发,使其成为民众表达情意的寄托。在文化创意已不是新鲜话题的当下,其主要体现是在创意的活动中发现并创造新的审美趣味和审美价值,从而促进经济和社会变革。而马家庄的这些彩灯正是将“文化创意+传统习俗”很好的融合,将文创产品的意义原味体现出来。“文化过年”“过文化年”成为越来越多临夏人的春节追求,也成为一种新的时尚。

  “都说年味越来越淡,在我看来并非磕头、放炮才是年味,逛年会、做灯笼、看灯展也是年味的一部分。”马家庄村委书记马源来这样告诉记者,增强文化自信,将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融合并薪火相传也是一种别样的年味。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