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临夏  >  临夏州

马玉兰:让更多的人通过饮食了解中国

 2019/09/06/ 18:07 来源:民族日报

马玉兰:让更多的人通过饮食了解中国

马玉兰在马来西亚开办的拉面馆

  本报记者 刘刚林见习记者 马茹萍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不论我身在何处,都有一颗赤子之心。我要在异国他乡送上对祖国、对家乡的美好祝福:祝福祖国繁荣昌盛,祝福家乡日新月异,祝福家乡人民幸福安康!”在马来西亚开中餐拉面馆的临夏人马玉兰向记者表述着对祖国和家乡的祝福。 

  43岁的马玉兰出生于临夏一个普通的家庭,像大多数农村女孩一样,她上完初三就在家学做饭,等待她的就是结婚生子。可婚后,她并不甘心于围着锅台转,便决心趁年轻,努力打拼出自己的一番事业。 

  由于自己没有什么技术,她就利用会做饭菜的优势,经过多次的努力和尝试,2013年在临夏市折桥湾开办了晶鑫索菲亚农家院。由于农家院菜品好、味道美,深受广大游客和市民的好评。“当时开农家乐,如果没有家人的鼓励和支持,是开不起来的。我的农家乐开业那年正逢政府大力扶持小微企业发展,借助这个好机遇,生意越来越好,后来在临夏市也小有名气。”马玉兰说道,农家院的顺利发展,为她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农家院的开办并没有使马玉兰停止前进的脚步。一个偶然的机会,马玉兰在朋友邀请下去马来西亚旅游。看到马来西亚的美丽风景和很多留学、创业、工作的中国人后,马玉兰看到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心中萌生了在当地开中餐拉面馆的想法。 

  说干就干,马玉兰的成功也离不开她敢闯敢干的性格。很快便在吉隆坡靠近中心地带的地方,马玉兰开办了一家东方宫清真中餐拉面馆。马玉兰告诉记者:“到马来西亚后,真切感受到马来西亚人对中国人的热情和对中国餐饮的喜欢。决定在马来西亚开中餐馆,不是脑袋一热做的决定,而是经过了多方调研和市场分析后决定的。” 

  共建“一带一路”,给千千万万有理想的有志之士一个走出国门,发展自身并传播中国文化的机会。马玉兰看到了机会,她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 

  在国外创业初期,虽然新鲜感和对未来生活的憧憬激励着马玉兰努力工作,但是一开始,生活习惯和语言沟通方面都面临着很大的障碍。首先就是语言问题,几乎所有的员工都是来自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以及其他国家的外国劳工,前去餐馆用餐的顾客,除了大多数的中国人和马来西亚人,也有来自其他国家的客人。马玉兰说道:“交流成了开始面临的最大障碍,这些挑战也迫使我必须学习基本的马来语和一些英语,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感觉原来的障碍反倒成为促使我在工作之余加强学习的原动力。所以这两三年来,除了经营有成,我也感觉自己学到了不少东西。” 

  马玉兰积极的学习外语,努力的经营着自己的餐馆,不断提升经营理念,为自己心中的创业梦打下坚实的基础。无论面对什么问题,她都坚持把自己餐馆的饭菜做好,让口味尽量受到绝大多数人的喜欢与接纳。她在餐馆提供免费饮品,菜品的价位也尽量比市场普通价位低。如此一来,生意一天好过一天,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回头客和一些忠实的“粉丝”。 

  民以食为天。作为文化传播最有效的载体食物而言,它不仅仅是美食,更是一种文化。在国外开中国餐馆,最重要的是向外国人展现中国精神和饮食文化,尤其是民族特色饮食文化。随着马玉兰这几年的打拼,她的眼界不断开阔起来,看到的已不单单是创业带来的经济效益,更多的是她对自己祖国文化的认同。她不仅想把自己的餐馆办好,而且想让更多的外国人通过饮食了解中国文化。“由于马来西亚人的文化氛围和生活习惯,在外用餐的人比较多,所以以餐饮业为载体,传播中国文化也就成了我们创业的一个初衷。中餐以美味多样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喜欢,所以对当地人来说,到中国餐厅用餐,成了他们一个重要的选择。我为自己能够通过餐饮业为共建‘一带一路’作出微薄的贡献,感到无比自豪和骄傲。”马玉兰说道。 

  在国外打拼的马玉兰,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自己的祖国,自己的家乡。她想念自己的亲人和朋友,想念那带有浓浓家乡味的饭菜和熟悉的家乡土地……可对她来说,经营好现在的餐馆才是最重要的。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