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临夏  >  广河县

别了,穷窝窝!——广河县康家易地搬迁安置点见闻

 2019/09/09/ 14:55 来源:每日甘肃网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睿君

  “想不到咱这辈子还能住上楼房!”近日,广河县农户马二斯麦一边引着记者参观她家的新房,一边高兴地介绍,门窗、地板、壁挂炉……屋里基本生活设施都全了,这些一分钱都没花,只需要添置简单的家具和家电就能入住。

  时间拉回到2018年3月25日。那天,是马二斯麦一家最幸福的日子——她们一家从大山深处的三甲集镇黑山村,搬到了康临高速公路边的三甲集镇康家易地搬迁安置点。

  昔日,马二斯麦一家生活的三甲集镇虽有“西北第一集”的美誉,但位于山区的黑山村等地却因其自然禀赋差、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群众发展动力不足等一度陷入贫困。

  “在山里生活,最害怕两件事:老人生病和孩子上学。”马二斯麦回忆说,尽管站在山头就能看到山下的镇子,但开着摩托车也得走近40分钟;村里的小学离家步行需至少1小时。要是遇到雨雪天气,老人生病送不到镇里的医院,孩子更是出不了门、上不了学。

  大人们在漏雨的土坯房里煎熬不要紧,一年四季在地里辛苦劳动也能坚持,但令马二斯麦揪心的是,“孩子们不能总不去上学,我不愿看到两个孩子以后再过和自己一样的苦日子。”

  “山里除了一望无际的黄土地之外,啥都没有。要想彻底改变山区群众的生活面貌,只有一个字,‘搬’!”广河县副县长车文平坚定地说。

  2013年起,广河县开始在位于广通河畔的康家村规划实施易地搬迁工程,并成立三甲集社区。三期工程下来,在康家易地搬迁安置点的31幢高楼上,居住着广河县三家集、水泉、齐家、祁家集4个乡镇27个村的1650户贫困家庭的8694人。

  “政府对搬迁群众按照贫困户补助6000元、非贫困户补助5000元的标准,为每户搬迁群众搭建板炕、安装橱柜等,切实减轻群众的搬迁负担,确保尽快入住。”车文平介绍说。

  在车文平看来,合理选择搬迁安置点,做好产业对接,是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的重要前提,而康家易地搬迁安置点的成功经验正是基于此。“这里离广河县临园经济开发区很近,安置点可以依托园区34家企业解决群众搬迁后的就业难题,并引导企业在安置点创办扶贫车间,加大群众就业规模。”车文平说。

  让每一户都有可发展的产业,让每一家都有至少一人有稳定收入。带着这样的工作目标,三甲集镇为搬迁群众量身定制了六大增收门路:对有外出务工意愿的搬迁户,通过技能培训,让他们走出去,实现就业;对不能外出务工的搬迁户,鼓励他们到广河县经济开发区就近务工,增加收入;对有养殖经验的搬迁户,鼓励他们到易地搬迁点养殖小区发展规模养殖业;对需要照顾孩子和老人的妇女,动员她们到当地企业扶贫车间就业;对没有劳动能力的搬迁户,吸收到政府设立的公益性岗位就业;对有经商意愿的搬迁户,鼓励他们到集镇综合市场摆摊经商。

  如愿以偿地搬进山下的康家易地搬迁安置点后,2018年8月,马二斯麦顺利成为安置点内扶贫车间的一名产业工人。每天上午8时,她照顾全家人吃完早饭,送走读七年级的大儿子后,便把小女儿带去离家300米开外的幼儿园,紧接着转身走几步来到扶贫车间开始一天的工作。“我种了一辈子地,当了一辈子家庭妇女,现在有了第一份工作,月月都有3000多元的稳定收入。”她说。

  让马二斯麦高兴的远不止这些。“孩子们能够天天去学校读书了,再也不会被雨雪天气阻挡了。”

  如今,和马二斯麦一样的搬迁群众不仅在安置点圆了“安居梦”,还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了财富。即便是特殊困难群体群众,社区也为他们专门提供公益性岗位,确保每一名群众在小康路上不掉队。

  时值初秋,康家易地搬迁安置点内的高楼鳞次栉比,小区内的杨柳尽显婀娜身姿。三甲集社区党委书记马成明也欣喜地看到几年来发生在群众身上的明显变化。他说,白天很难在小区里见到年轻人,大家都争着抢着四处挣钱奔日子。尤其是妇女们到车间工作一段时间后,她们的精神面貌变化很大。“有了收入后,大家的穿着打扮都变得洋气了,个个精神都很饱满,脸上时常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搬迁只是手段,增收才是目的。眼前,康家易地搬迁安置点的很多群众,早已由当年整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变成朝九晚五的“上班族”。他们曾满怀期待的幸福美好新生活已成为现实,大家都说,“别了那个穷窝窝,我们的好日子来了。”

5_副本.jpg

康家易地搬迁安置点内绿树成荫

4_副本.jpg

康家易地搬迁安置点内高楼林立

1_副本.jpg

扶贫车间内的工人忙着剪裁帽子

2_副本.jpg

马二斯麦熟练地缝制帽子

3_副本.jpg

为了方便群众,康家易地搬迁安置点专门设立了社区便民服务大厅。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