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临夏  >  广河县

脱贫路上,无愧于劳模称号——记全国劳模、全国人大代表、广河县庄窠集镇西坪村党支部书记马天龙

 2019/10/09/ 10:42 来源:民族日报

脱贫路上,无愧于劳模称号

  ——记全国劳模、全国人大代表、广河县庄窠集镇西坪村党支部书记马天龙

  本报记者 马玉兴 马磊

  全国劳模、全国人大代表马天龙,自任广河县庄窠集镇西坪村委会主任、村党支部书记以来,始终坚持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多年来他情系家乡发展,着眼贫困群众增收致富,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目标,团结带领村“两委”班子,想方设法改建了学校、村卫生室、村委会等文化、教育、生活、娱乐场所,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为民情怀,为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基础。

  坚持精准方略 

  严把贫困人口识别关 

  精准识别是脱贫攻坚的基础,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马天龙严把精准识别关口,充分发挥村“两委”班子作用和党员先锋队作用,通过对比算账、宣传动员、民主评议等方式进行识别,及时剔除不符合条件的人员;对于部分边缘户,家中有强劳力的,吸纳到他自己的工程队中务工,教育动员群众用劳动和汗水勤劳致富,切实杜绝了群众互相比对、争当贫困户的现象。 

  由于识别精准,多年来没有一起因识别不准而导致的群众上访问题。西坪村447户2213人中,2014年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79户418人,近几年共脱贫56户314人,剩余23户104人,计划今年全部脱贫。 

  坚持加大投入

  切实筑牢发展基础

  村容村貌体现着一个村和村民的精气神。面对西坪村落后的现状,马天龙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他把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当做当务之急,积极汇报衔接,争取项目,带领群众整修渠道2.5公里,兴修梯田1000多亩,荒山造林、种草1000多亩,退耕还林1800多亩,帮助困难家庭改造住房40多户,全面完成了电网改造,自来水入户率达到100%,村社道路硬化率达95%以上,群众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的问题得到了进一步缓解,增强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和决心。

  立足西坪村的实际,围绕强村富民目标,他积极引导群众转变观念,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拓宽村民增收渠道,努力构建主业强村、多业兴村的产业局面。2014年,筹资50万元,注册成立了广河县香月马铃薯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合作社的牵线搭桥下,引导群众新建种薯贮藏窖3座600平方米。合作社年生产马铃薯脱毒种薯原种300多亩,一级、二级种薯3000多亩;生产脱毒种薯2000多公斤,年收入900多万元,人均收入4500多元。他积极响应县上号召,大力推广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和“粮改饲”产业,不仅促进了粮食增产,同时为发展草食畜牧业提供了充足的饲草资源。注册成立的广河县庄窠集镇西坪村彭家农民养殖合作社,目前,自养能繁母畜300头,带动了50户群众,其中23户建档立卡户托养了100头。积极引导群众转变就业观念,邀请州县专家开展现场技术培训,不断提高群众种植养殖技术和专业技能,优先吸纳村内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到自己创办的工程队务工的基础上,动员有一定文化基础的贫困人员参加县上组织的劳动力转移就业,去沿海发达地区务工;帮助有意向的群众投身餐饮、运输和加工服务业为主的创业就业,不断拓宽就业渠道。每年稳定输转劳务人员300人(次)以上,人均劳务收入达4000多元。

  2018年,西坪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850元。同时,针对村上年轻妇女不便出门务工的情况,他协调甘肃省美达扶贫服饰有限公司投资35万元,在该村设立扶贫车间,带动妇女和贫困户就业增收带,提高收入,加快脱贫的步伐。

  坚持扶志扶智

  提高群众脱贫致富信心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在实施脱贫攻坚的过程中,马天龙充分发挥村“两委”和社干部的作用,在帮扶单位的大力支持下,扎实开展“志智双扶”工程。为进一步拉近与群众的关系,他与帮扶干部一道进社入户,像对待自己亲人一样,走进他们内心,准确把握思想动态,把脉问诊、对症下药,开展心贴心的服务,为建档立卡户排忧解难,帮助树立“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的正确观念。多年来,通过扶贫济困等方式,马天龙个人筹资75万元,帮助18户贫困户渡过了难关。他还通过村民知情大会、上门宣讲等方式,大力宣传党的各项惠民政策和勤劳致富的先进典型,切实消除贫困群众等、靠、要的思想,调动主动脱贫、勤劳致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面对荣誉,马天龙说,“劳模”和“全国人大代表”既是一份荣誉,更是一种鞭策与激励。今后,他要继续以感恩之心、为民之情、辛劳之力开展工作,无愧于“劳模”和“全国人大代表”这一光荣称号。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