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临夏  >  和政县

昔日“废物”今变宝——甘肃鸿建建材有限责任公司生物质燃料生产加工项目试运行记

 2020/03/24/ 11:32 来源:民族日报

昔日“废物”今变宝 

——甘肃鸿建建材有限责任公司生物质燃料生产加工项目试运行记

本报记者 刘刚林 祁子翾 李琼瑛

生物质燃料生产线

  在农村,无论是街头巷尾还是田间地头,到处可见成堆的农作物秸秆、杂草、果木枝等。这些废弃剩余物,既影响环境,又是火灾隐患,以前都是一烧了之,几乎成了一无是处的“废物”。然而在和政县,这些废弃剩余物找到了它的一方舞台:它们被当成生产材料进入车间,经过加工变成生物质燃料,既解决了废弃剩余物处置之忧,又实现了“变废为宝”。 

  我州的废弃剩余物资源有多少?据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显示:临夏州以沙棘、啤特果、花椒为主的林果种植面积达104万亩,其中啤特果种植面积31万亩,花椒种植面积10万亩,按每亩地年剪枝100公斤计算,年可产各类果木枝10.4万吨。全州粮食作物种植面积200万亩,以玉米、小麦、青稞、马铃薯为主,按平均每亩地产秸秆500公斤计算,年产生各类秸秆100万吨。 

  数量如此庞大的储量,怎么用?能产生多少价值?去年以来,和政县就开始为这些废弃剩余物找“归宿”。位于和政县循环经济园区的甘肃鸿建建材有限责任公司生物质燃料生产加工项目,就是以秸秆、稻壳、果木枝、废旧木材木屑等废弃剩余物为原料,经过粉碎、筛分、干燥、制粒等流程后制成生物质燃料,其热效率比普通燃煤高,烟尘和一氧化碳排放量却低。这种生物质燃料还将有效解决当前农村燃烧秸秆所产生的安全隐患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做到节能减排和循环发展。 

  近年来,我州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坚持把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农村节能减排作为农村全域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大力实施循环经济,有效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         

  3月23日,记者来到甘肃鸿建建材有限责任公司生物质燃料生产加工厂时,看到厂房门口堆满了让农民最头疼的“垃圾”,有费时费力拉回家的秸秆、麦草,有刚刚修剪的树枝,还有生产啤特果饮料后的果渣等。项目经理方全明正带着技术人员在生产车间检修线路,为即将到来的大规模生产做准备。“这个项目投资8800万元,分两期建设生物质燃料生产线6条,主要有生物质立式环模颗粒机、鼓式切片机、多功能粉碎机、烘干机、冷却器等生产设备及其他辅助设备。目前已完成一期厂房建设和3条生产线安装、调试。农作物秸秆、果木枝、废旧木材木屑等废弃物经过生产线深加工后,就变成了这种褐色圆柱状,表面结实,高二三厘米、直径约一厘米的生物质颗粒燃料。”说着话,方全明拿起一把成品向记者展示。 

  据方全明介绍,与传统燃料相比,这种生物质燃料便于运输,减少运输成本,而且燃烧充分,易于燃尽。此外,生物质颗粒燃料燃烧时有害气体成分含量低,排放有害气体少,具有环保效益。方全明做了一个实验,该公司生产的4公斤生物质燃料可以燃烧3个小时,比普通煤炭燃烧时间长、释放热量高。记者在厂房看到了一个可随身携带的小炉子。“这是专门在野餐时用的炉子,里面烧的就是秸秆颗粒燃料,携带方便。”方全明说道。 

  废弃剩余物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藏”。甘肃鸿建建材有限责任公司为甘肃八八集团旗下企业,甘肃八八集团每年生产啤特果系列饮品后,产生果渣等废弃剩余物有2000吨左右。为了减少环境污染,将果渣等废弃物循环再利用,省政协委员、集团董事长李建强积极响应国家和省州关于推动生物质能供热发展,减少县域及农村燃煤供热,促进大气污染防治和雾霾治理的要求,经过多方调研和实地考察,投资创建了生物质燃料生产加工厂。该项目建成后,将有效解决和政县13个乡镇及周边县市农业秸秆、废旧木材等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和燃料需求,对环境治理、废弃物利用、贫困户就业及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把秸秆、果渣等做成生物质燃料,不仅解决了焚烧秸秆和废弃物污染的问题,还能够改善由废弃物影响的环境脏乱差,解决临夏地区绿色低碳、经济环保清洁能源的供应需求。项目全面实施后,可实现低碳、环保、循环发展,企业从中获利的同时,也能为和政甚至全州的碧水蓝天尽一份力。”方全明说道。 

  为保证原材料供应,该公司将在和政县各乡镇建立13个收购点,辐射全州,以每吨400到500元的价格大规模回收秸秆、果木枝等。“达产后可年产生物质燃料20万吨,这就意味着公司将从群众手中收购的原料会更多。并会吸纳周边贫困户、留守妇女等剩余劳动力就业,将有效带动农民增收和地方新能源产业发展。”方全明说道。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