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临夏  >  临夏县

果园山村:鲜花扮靓脱贫路

 2020/06/24/ 15:24 来源:民族日报 记者 刘红红

果园山村:鲜花扮靓脱贫路

工人正在进行芍药鲜切花。

  民族日报记者 刘红红  

  盛夏时节,万紫千红的牡丹刚刚凋谢,位于临夏县井沟乡果园山村的芍药又开始争奇斗艳。当这一抹“艳丽”点缀在乡野田间,呈现于人们眼前的是另一种发展的新生机。

  果园山村位于大北塬西南端,交通便利,种植的牡丹、芍药不仅成为村里一道亮丽的风景,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赏,而且鲜切花销售也给群众开辟了一条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土地由分散变集中

  果园山村的变化,源于村上种植业结构的调整。

  该村背靠高大的果园山,320多户群众居住在半山腰的四道低矮的山梁上,农业产业结构单一,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人均耕地只有1亩多,但土地较为集中,适合规模化种植。

  2016年,果园山村着力打造“党建引领合作社”的发展模式,与临夏县振华牡丹农民专业合作社签订110亩土地流转协议,种植药用芍药和牡丹。

  该村毕家庄社社长未永忠告诉记者,虽然村里家家户户都有在门前屋后种植牡丹、芍药的传统,但当时在庄稼地里种花对乡亲们来说还是一件新鲜事儿,很快这事便在村里传开了。听说种花效益不错,来打听的村民不少,也有村民开始跟着种植。

  而今,种植结构调整后,地还是那块地,收益却增加了。

  昔日种粮人走上种花转型路

  在毕家庄社的芍药鲜切花生产基地,一望无际的芍药生机勃勃,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芳香。记者在现场看到,几名工人正在进行芍药鲜切花。“用于鲜切花的芍药直径一般在3厘米左右,花枝长度一般在50厘米左右。鲜切花要选择成熟且尚未开放的花骨朵。”村民兰冬梅一手轻扶花蕾,一手用剪刀在花枝上剪取含苞待放的芍药。

  兰冬梅家有4口人,丈夫常年在外打工,两个孩子还在上学,她一个人在家种地,虽然起早贪黑地忙碌,但入不敷出。加入合作社后,她的工作是锄草、施肥,每天能有60元的工资,她说,自己很爱养花,很高兴能在家门口的花地里挣到钱。

  “现在在合作社里务工的有40多人,都是我们村的人,其中,建档立卡户有18人。”合作社负责人汤学仁说,这里的芍药因花朵大、颜色艳而深受消费者的喜爱,刚好填补了外地芍药开花的空白期。每株鲜花销售价格在1—1.5元左右,越来越多的群众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

  种植业变旅游业

  “发展乡村旅游业,是我们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果园山村包村干部、党支部书记马正文说,花开时节,这里花海连片,美不胜收,下一步我们将扩大种植规模。

  “过去,在地里种芍药、牡丹的时候,村民一度在观望,质疑,不愿参与进来。为此,村‘两委’积极给群众解疑答惑,把党的惠民政策宣讲到每家每户。我们还带领13名群众到临洮、康乐等地去参观学习牡丹种植成效,让事实说话,让群众亲眼感受调整种植结构带来的变化。”说到这里,马正文不禁喜上眉梢。

  思路一变天地宽。目前,果园山村与合作社进一步达成协议,计划由合作社无偿提供优质药用赤芍、牡丹种苗,全程提供技术指导,由当地群众自己负责种植牡丹芍药100亩。同时,结合乡村旅游发展,引进了乡村旅游扶贫项目,将全力打造观光、采摘、餐饮、娱乐为一体的乡村旅游项目。

  产业兴旺,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果园山村在脱贫致富的路上,展现出了充满希望的振兴之美。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