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临夏  >  东乡县

向往达板——东乡县大树乡关卜村生态移民调查

 2020/07/07/ 16:08 来源:民族日报 记者 赵怀斌 陈礼娟 闫改琴

向往达板

——东乡县大树乡关卜村生态移民调查

  记者 赵怀斌 陈礼娟 闫改琴

  从“盼雨又怕雨”看下山入城

  6月20日,下了一夜的雨,这对东乡县最干旱的大树乡关卜村来说,喜忧参半。

  “喜”的是雨水给正在生长的农作物补充了水分;“忧”的是全长不到4公里的通村公路有6处滑坡点,其中最大的一处有1万多方黄土从50多米的山顶下滑,阻断了通村道路。后经政府调集三台大型工程车辆,一星期后才打通了道路。目前,正在进行滑坡治理,消除隐患。

  村民们说,真正的雨季还没有到来,到了八九月暴雨来临,滑坡会更加严重。他们担心的不仅仅是路,还有家园。住在这里,每下一场大雨,喜悦之余更多的是担心。

  关卜村地处东乡县北部,属洮河流域,几百年来无情的暴雨在疏松的黄土地上肆意冲刷,形成了大山深沟,群众建一座家园都很难找到一块平整安全的地方。面对陡峭的大山、深深的沟壑,许多家园不得不依山而建,避免地质隐患难上加难。

  近几年,东乡县境内的雨水一年多于一年,暴雨常常携泥土而下,时刻危及靠山而居群众的安全。

  大树乡人大主席、包村组长马金虎对关卜村情况非常熟悉。他带记者来到沿山岭的一条长长的水泥路上,路的尽头有个地方叫吊岭。马金虎说:“原来,这里有50多户群众居住,由于附近山体出现裂缝,有滑坡迹象,县乡党委政府高度警觉,及时处置,把大部分群众疏散,只留下安全有保障的8户人家。”

  如今,暂时留下来没有疏散的几户人家被列为生态搬迁户,正准备迁往达板。村民包吾麦告诉记者:“我们日日夜夜都盼着能早日搬到达板去……”

  “群众怕雨,干部们更怕雨。”马金虎深有感触地说。现在,根据县上统一安排,居住在地质隐患区的38户群众将全部搬迁到达板镇。

  只有生态移民,下山入城,群众才会安心,干部才会放心。

  从“收入占70%”看下山入城

  关卜村有8个社329户1680人,总耕地面积仅有2000多亩,且绝大部分分布在山坡上,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只有1.2亩。

  和许许多多的东乡山区村一样,关卜村成了典型的“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地方。这几年通过政府大力扶持、群众自力更生,群众生活有了极大改善,形成了“传统种植养殖产业各占15%—20%,劳务产业占60%—70%”的产业格局。

  种植方面,在去年试种近300亩藜麦的基础上,今年增加到近800亩,预计收入可达160万元。种植藜麦由帮扶单位提供种子、肥料和保底收购,还能得到补助,但真正成为增收产业还需要一个过程。农民自主种植藜麦,经济效益如何还无法确定。

  如今,种植产业已经实现了效益的最大化,继续发展限制很大。

  养殖业是关卜村的传统产业,在政府各项奖补政策的推动下,家家户户养羊、养牛,但限于耕地少、饲草料严重短缺,扩大养殖规模条件有限。村里的马哈三、王麻乃等8户群众举家到张掖、武威等河西地区发展养殖业,他们的养羊规模都在200只以上。

  记者来到关卜村居住条件和生产条件最好的4社,走访了马阿俩、马者力、马色勒等村民,了解到他们都已脱贫。马阿俩家有7口人,去年4亩耕地种了玉米和洋芋,纯收入不足1000元;养殖两头牛、18只羊,出栏10只羊,收入不足8000元,而马阿俩父子务工收入超过了4万元。马者力、马色勒两家的收入主要靠他们在兰州长期打工。马色勒告诉记者:“家里80%的支出,全靠我在兰州打工挣的钱。”

  “其实,村里绝大部分家庭和马阿俩、马者力、马色勒一样,这个村的发展全靠劳务产业。经调查,全村共有劳动力800人,其中男性劳动力500多人,常年或季节性外出务工人员450人。”包抓督战关卜村的州扶贫办干部马尚智介绍道。

  记者了解到,村里还有40%的劳动力,这些人主要是妇女。随着村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提升,生产生活成本降低,她们也能成为劳务大军,劳务产业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现在,村里人非常羡慕通过易地搬迁“下山入城”、安置到达板楼房中的村民——他们把家搬到达板去,学校就在门前,孩子上学由老人接送,夫妻二人都出门打工,一个月的收入比种一年庄稼都多。

  现在,“下山入城,让一家人安居,自己安心打工挣钱”是关卜村许多中青年最向往的生活。

  从“长远发展”看下山入城

  实现长远发展,必须依靠教育;实现高质量脱贫,也必须依靠教育。而教育仍是东乡县发展的短板。

  6月26日中午,记者在吊岭社看到,村民王有素骑着摩托车,车上坐着两个孩子。他说:“我的两个孩子都是小学生,村上的学校离家远,只能每天接送。”

  据了解,吊岭社与学校距离2.5公里,虽然都是水泥路,但路陡坡大,孩子们上学很不安全,家长每天都要接送,很费力。

  据马金虎讲,在关卜村上学最困难的还是2社。记者乘车沿着一条狭窄陡峭的砂石路行驶,从山顶到山脚近3公里路,每一步都不能掉以轻心。山脚下,有几处稀稀落落的农家院落,门前长满了野草。“全社28户人家,现在住在村里的只有10户,18户群众都到外面打工谋生去了。”社长王宝富告诉记者。

  对于18户群众外出的原因,40多岁的村民马赛飞也说出了“真相”:“庄子里的人为了让娃娃读书,全家人都外出打工了,有的在兰州,有的在临夏,有的在县城。”据了解,这些出门打工的人当中,家庭条件好的让孩子读完了小学、中学,上了大学,但更多家庭的孩子勉强读完初中,迫于生计也开始打工挣钱。

  这个问题,早已引起县乡党委政府的高度关注。去年,在动员群众生态移民时,这个社的群众欢天喜地,28户群众积极报名,都愿意搬迁到达板。按照实际情况和群众的意愿,县乡党委政府决定整社生态搬迁。

  记者来到村民王色勒家,家里只有老两口,儿子儿媳带着两个孩子在兰州开锅盔铺,眼看着两个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全家人都在为孩子上学的事情发愁。“我们夜夜盼、日日想,希望达板小镇早日建成,让我们搬到达板去,让孙子在家门口读书,儿子儿媳可以安心打工挣钱,我们老两口也享享福。”王色勒说。

  采访中,马尚智、马金虎等帮扶干部对州县建设达板、生态移民的做法非常赞成。马尚智说:“作为一名扶贫干部,我有很深的感悟,只有生态移民才能实现东乡县的小康目标。”马金虎颇有感触地说:“我们期待达板小镇建设早日完工,让群众尽快搬迁进城,真正过上好日子。”

  从改变当前严酷的居住环境、实现增收致富和长远发展来看,下山入城、生态移民到达板去,是东乡群众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永续发展的不二之选。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