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临夏  >  临夏县

筑渠引水润沃土——记临夏县北塬渠建成

 2021/04/13/ 17:22 来源:民族日报 记者 马进忠

筑渠引水润沃土

——记临夏县北塬渠建成

  记者 马进忠

  1956年3月,总投资417.4万元的全省第一条饮水上塬的中型自流灌溉工程——北塬渠正式动工兴建。

  对于北塬地区的描述,当地素有“天降两夜雨,北塬一片绿;夏日晒三天,庄稼被烤干”的说法。从这个说法中我们可以想象当时北塬地区干旱缺水的状况。

  为彻底解决北塬地区干旱缺水问题,当时的政府、技术人员、工人都付出了巨大努力。

  “当时那么庞大的工程,那么艰苦的环境,仅仅几个月时间,就完成了勘探设计,实现全线施工,后来运行证明,当初的设计是正确的。水平很高,真是一个奇迹!”参加北塬渠建设施工的工程师鲁振建曾经说。

  1956年3月,临夏县广大干部群众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英雄气概,开始创造水利工程建设的奇迹。

  1957年11月,北塬渠峻工通水。

  1958年春,北塬渠正式投入灌溉。

  仅用两年时间,一条关乎国计民生的河渠以美妙的身姿盘旋在北塬大地。

  作家魏兴平在《北塬渠旧事》中如此描绘北塬渠修成后的情景:我家在陇西南的一块塬上,山清水秀,风光宜人,土地肥沃,庄稼茁壮,但这里原本很缺水,老人们年轻时经常翻一座山去六七里外的杨家河挑泉眼里流下的水,泉水甘甜,日子却艰难而苦涩,后来北塬渠紧挨着村庄流下,庄稼得以浇灌,人畜吃水也不用再到杨家河去挑。每家门前或院中都有一眼井,北塬渠的水顺着小渠沟流下来,储到井里,方言称之为“放井”。

  北塬渠从临夏县马集镇场棚村大夏河引水,流经韩集、新集、红台等5个乡镇,跨越51条沟涧,穿过9座山岭,流经8座隧洞,全长约28.4公里。当时灌区平均海拔1900米,南北长36公里,东西宽10公里。这项工程巨大而复杂,是当时全省最大的工程,其中仅总干渠的土方量有257万方,一号隧洞长1100米。原设计引水量8立方米/秒,在总干1.9公里处的口子河,向临夏市东西川渠分水3立方米/秒,向北塬渠输水5立方米/秒,设计灌溉面积6.98万亩。

  1966年至1967年,为加快北塬地区经济发展,安置刘家峡库区移民,从库区移民资金中拨出专款,将北塬东支干渠延伸到北塬尽头,西支干渠延伸至莲花镇,引水量达4.5立方米/秒,扩大灌溉面积3.15万亩。之后,沿渠陆续建成大寨子、大塬顶、重台塬、江家寨4座中型电灌和35座小型电灌工程,总装机1.35万千瓦,扩大灌溉面积3.2万亩,灌区由原来的5个乡镇扩大到10个乡镇。

  1986年国家投资1356万元,对北塬灌区总干渠进行了一期改扩建,新建隧洞2座,长2.8公里;新建倒虹吸1座,长1023米;衬砌总干渠11.1公里。1992年北塬渠进行了二期改扩建,核定投资1420万元。两次改扩建工程完成后,灌溉面积从1985年的13.1万亩增加到18万亩(农田15万亩,林草地3万亩)。

  2004年,国家投资129万元,对总干渠渠首枢纽工程进行了改造加固,解决了渠首枢纽工程存在的隐患。

  2006年,国家投资以工代赈560万元,州、县自筹370万元,共计930万元对北塬灌区斗渠工程进行了节水改造,衬砌斗渠126千米,占衬砌总长度的67%。

  北塬灌区于每年3月5日前后开始放水灌溉,至当年11月22日前后停水,全年输水210天左右,平均年许可引水量5470万立方米。

  灌区以粮食作物为主,经济林、蔬菜等经济作物为辅,年均降雨量498毫米、年蒸发量1090毫米、无霜期160天,年均气温7.8℃。灌区地势较为平坦,土壤肥沃,基础肥力好,适宜粮经作物生长。近年来,随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临夏百益现代农业园区入住临夏县北塬灌区,并大规模推行温棚蔬菜、高原夏菜、草莓和花卉种植等支柱产业,带动全县农业经济发展。灌区现有高效节能日光温室和温棚6000多座,种植高原夏菜1.6万亩,其他经济作物1万亩以上,主要种植西红柿、黄瓜、茄子、蘑菇、草莓、辣椒、甜瓜等,已成为临夏市和甘南地区的蔬菜供应基地。莲花镇和南塬乡花椒种植业规模较大,目前,花椒种植达3.2万亩。

  北塬渠的建成,使昔日“抬头不见树,滴水贵如油,寻柴刨地皮,十种九不收”的北塬地区经过几十年发展,已成为临夏县的产粮基地,这条孕育一方沃土的水利工程依然在释放着强劲动能,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