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临夏  >  和政县

梨花有情 和政有请——和政县第六届高原梨花旅游节侧记

 2021/04/27/ 16:07 来源:每日甘肃网

  千树梨花千树雪,一溪杨柳一溪烟。4月26日上午,“梨花有情 和政有请”和政县第六届高原梨花旅游节在太子山脚下松鸣岩游客服务中心拉开帷幕。

  开幕式主会场松鸣岩游客服务中心彩旗招展,锣鼓喧天,文艺展演,万人徒步登山,一项项活动把开幕式装点得五彩纷呈,热烈欢庆。当天,主会场内游人如织,数以千计慕名而来的八方游客纷沓而至,和企业客商、摄影家、文艺爱好者、媒体记者一起相聚和政,在撩人的梨花春色中,共享一场文化旅游盛宴,共赴一场春日之约。

  据悉,本届梨花节系列活动将在4月23日至5月10日陆续举行,分会场分别设在八八集团万亩啤特果基地、华丰庄园、梨园山庄和欣云山庄。共安排了多项重点活动,包括特色农产品展示展销、旗袍走秀、非遗展演、万人徒步登山、读书日、美丽乡村行、嘉年华亲子游、书画创作活动、网红开展直播打卡等系列活动。

  和政县境内山清水秀、风光旖旎,名胜古迹星罗棋布,自然景观玉凿天成,古有须弥翠色、悬壶点漏、雪山映月、安远晴岚、赤壁晚照、清虚晨钟、五夜泉声、三河春浪等宁河八景。今有松鸣岩、滴珠山、南阳山、铁沟、寺沟、柳梅滩、三岔沟、湫池沟八处自然风景区等新的和政八景;全县4A级旅游景区达到4个,“陇上绿色明珠”的美誉享誉陇上。和政不仅有绿水青山,更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遗存甚是丰厚,非遗文化、花儿文化、红色文化、齐家文化、马家窑文化、傩舞傩戏……,绿水青山、众多的文化形态就是和政县文旅融合发展的金山银山。

  最美人间四月天。和政的四月是梨花盛开的季节,当满山遍野的梨花由北向南渐次绽放时,宁河大地上的风是香的、空气是甜的、山野是宁静纯洁的,置身其中,如梦如幻。近年来,在县上的积极扶持引导下,全县大力发展啤特果产业,种植面积已达到17万多亩,覆盖了沟壑、山梁,啤特果也成为“甘肃十大名果”之一,形成了啤特果产业链,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支柱性产业之一。

  县文体广电旅游局负责人告诉记者,和政县精心打造梨花节,通过梨花节这个载体,将观赏、休闲、餐饮、体验、商贸、娱乐、文化贯穿到整个活动之中,邀请八方游客饱览“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千树”的绝美画卷,推动乡村振兴和全域旅游发展。充分挖掘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加快整合生态、文化、旅游资源,通过梨花节、油菜花节等节庆活动,发展生态、休闲、观光、度假等绿色产业,展示和政县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通过以梨为媒、以节富民的有机结合,推动文化旅游事业和文化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淳朴的乡风民俗,醉人的梨花仙境,为梨花慕名而来,因生态美景流连忘返。“这里不仅可以踏春赏花,还可以品尝地道的农家美食,体验农家生活,特别喜欢这个地方,以后还要带家人来玩……”特意从兰州赶来观看梨花节的李女士一边拍照一边招呼着同伴给自己录视频,一定要留下这美好瞬间。参加开幕式的网络达人、主播们现场也都准备好各自的设备,开启了直播模式。

  张掖的杨先生一家自驾到临夏游玩,听朋友说和政有梨花节,有数不尽的美景可以看,下了高速后便直奔这里了。他说:“这儿的梨花开得好,规模大,小孩平时在城市很少见到这样迷人的景致,特地带孩子来游玩赏花,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春风染绿了和政的乡村田野,吹开了万顷梨花,醉了八方游客。走进位于三合镇的花果山,梨花雪压枝,朵朵梨花迎着春风摇曳,清香四溢,如诗如画。白女士在外地经商,此次特地带着亲朋好友来和政踏青游玩、观美景、品美食,在梨花下拍照留影。

  如今,梨花节成功打响了乡村旅游的特色品牌,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带动了当地经济的蓬勃发展,成为当地老百姓增收致富的特色产业,也为该县旅游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通过举办梨花节,不仅让游客欣赏了我们和政乡村优美的田园景色和自然风光,以啤特果为主的农副产品,也走向了更为广阔的市场。还提高了和政的知名度,打响了乡村旅游品牌,增加了村民收入,推动了乡村振兴工作的开展。”和政县三合镇石虎家村驻村工作队队长王利军说。

  赏不玩的美景、听不够的花儿、看不厌的非遗文化,还有那颇具山野风味的美食都让游客垂涎欲滴。“真好吃!味道好极了!”来自定西的游客曾先生一边品尝着美食,一边对梨花盛景赞不绝口,他说,明年梨花节,我们还会再来……(高峰 李壮)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