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临夏  >  社会民生

“河州美食”里挣“光阴”

 2022/01/25/ 18:13 来源:民族日报 记者 赵好飞

“河州美食”里挣“光阴”

  记者 赵好飞

  近日,记者走进临夏县刁祁镇多支巴村,探访群众利用特色餐饮在乡村振兴路上大步向前的故事——一碗碗色香味俱全的牛肉面,带动村里近400人在外稳定务工;一家家独具特色的农家乐,带动整个村子产业兴旺……

  多支巴村位于临夏县西南部,南邻太子山保护区,北邻大夏河,距离土门关2.2公里,村辖区内的多支巴沟自然风景区环境优美、空气清新,乡村游、生态游成为村民家门口挣钱的“法宝”。

  今年52岁的周白但经营着一家农家乐,他的农家乐在旺季一天营业额能达6000多元,仅去年一年就挣了30多万元。由于游客喜欢带些“土味”的绿色无污染农家菜,因此家里养的鸡羊、种的蔬菜派上了用场,地地道道的农家饭吸引了不少回头客。

  “以前一直在外面打工,收入不稳定,现在的收入和以前完全不能相比。这些年村上变化特别大,政府也给我们创造了发展的条件,我们应该抓住机会,继续扩大规模。”周白但指着前院250多平方米的新建房屋说。

  多支巴村的农家乐已形成一条产业链,也切实带动了村民增收致富。“现在村上开农家乐的有14家,农家乐用的食材是村民自己家的。自己种的菜,养的牛羊鸡现在变成增收的来源。此外,不少农家乐还雇用村民务工,一年下来务工村民也有不少收入。”多支巴村文书王忠华说。

  除了特色餐饮带动村内经济发展,很多群众在村外凭借餐饮达到了增收致富的目的。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多支巴村的群众在济南、拉萨、杭州等城市经营的拉面馆有150多家,店面数量占全村总户数的33%,带动村上近400名群众在外稳定就业。

  马白克勒是村里的致富带头人,他在外开拉面馆已经多年,期间他带不少村里人在外稳定务工,也为想在外开店的邻里提供了不少指导与帮助。临近年关,马白克勒回老家探亲,向记者讲述了这些年他的“奋斗史”。

  马白克勒十几岁离开家乡在外地打拼,“当年,出门学手艺时家里穷得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当时我想一定要出去闯出一番天地。”马白克勒回忆说。刚到兰州的他没手艺,只能从洗碗干起。后来,他辗转多个城市学到了拉面技术,成为一名面匠,同时也凭借这个手艺,逐渐积累起开店的资金。2004年,他终于在上海拥有了立足之地——自己的第一家拉面馆开张了。新店开业后生意不错,给了他继续做下去的信心。

  这些年为了考察市场,马白克勒跑遍了大半个中国。现在,他的拉面馆开在了保定,一年能赚四五十万元。多年的打拼让他明白,自己努力上进,致富路才能走得更远。“现在,村上有人向我咨询开店或者其他的信息,我很乐意去帮助他们。我吃了不少苦才走到今天,能帮一把是一把,现在我店里雇着几个临夏人。”马白克勒说。

  在特色餐饮的带动下,多支巴村人气旺了、产业兴了,美食成为了村里的致富产业。接下来,多支巴村将开发“吃住玩”为一体的旅游模式,让游客在幽幽山谷、淙淙溪水间流连忘返,把村里的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