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临夏  >  和政县

和政秧歌上“十三” 牛年的春天这个小城“犇”起来了

 2021/02/24/ 16:50 来源:每日甘肃网

  2月24日,农历正月十三。

  今天是宁河人春节期间最喜庆的日子,也是最有年味儿的日子,因为一年一度的秧歌“上十三”要在县城精彩上演。

  一大早,空气中弥漫着欢乐、喜庆、祥和的气氛,刺激着人们的每一个神经,让人兴奋不已。锣鼓铿锵,唢呐声声,高歌曼舞,秧歌阵阵,山醉,水醉,人也醉。

  5伙秧歌队进城了。此时,和政顿时成了一座秧歌荟萃的大舞台,尽情抒发新时代农民的喜悦和激情。

  秧歌,俗称“社火”,是汉族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而和政秧歌,以鲜明的地方特色,在临夏地区乃至全省独树一帜,是和政群众在春节期间最喜爱的文化活动。据民国《和政县志》记载,“入正月过三日即演社鼓,或城或乡不拘。十三日城内张灯,乡民以社鼓来贺,男妇游览”。这既介绍了当时和政县城“十三”秧歌会演的情形,同时也说明秧歌在和政的发展与历史。据考证,当时表演的节目就有“竹马儿”“刀舞”“旱龙船”“狮子舞”等。

  和政秧歌自明代一路演绎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和政秧歌中的旱船有八只船、四只船、两只船、一只船之分,其表演内容多取材于历史典故。如八只船,取材于《三国演义》中“东吴招亲”一节;四只船,取材于“平章游西湖”;二只船,取材于“千里送京娘(妹)”;一只船扮演的是观世音菩萨。旱船队的组成,有明船与暗船之分。明船为男角,暗船为女角,均由男性扮演,分别由八人、四人、二人和一人组成。暗船一般排在明船之后,取明船护卫暗船之意。其服装打扮根据表演对象的人物特征妆扮。旱船表演时,其进场由“四大光棍”伴唱《十绣》的曲调引船,有专用的鼓点和唢呐、击打乐伴奏。表演形式有“稳荡”“飞驰”“旋涡”“搁浅”等,八只船同时表演时伴有引船打斗、停舟盘旋等战斗形式和情节。旱船表演起来气氛热烈,神情激荡,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身子是由中郎(男角)和腊花姐(女角)两相搭配组合而成,通常为十对四十人组成,有时也视秧歌的规模可增可减,但须是双数。身子中女角一律踩高跷(跷高一米以上,木制),衣着打扮与“四大光棍”相同。行进中的舞步听鼓点指挥,进入场地时最先表演,叫“舞花场”(传统的称谓叫“寨花场”)。男引女跟,左右穿插,前后照应,配合十分密切,是和政秧歌的精华所在,伴奏曲为《十盏灯》、《十二个月》等。身子表演,基本分为场地与行进表演两种,场地表演节奏快而动作较为复杂,行进表演节奏慢而动作相对简单。整个表演过程在进场和退场时最为精彩,表演者大步奔跑,摇身狂舞,此时满场彩带飘扬,鞭炮齐鸣,锣鼓振天,全场雷动,表现出“社火”特有的热闹、红火和欢快的气氛。

  杂角是和政秧歌的特中之特,它不拘鼓点、不拘音乐,不拘队形,穿插秧歌队伍,如鱼之游水,随意而洒,飘飘然来,飘飘然去,任意发挥,即兴表演,取乐于观众。它既是热点,又是笑点。杂角表演诙谐有趣、笑意横生。杂角是正角之外的其它角色,主要有:妖婆、鬼子(男丑角)、笑和尚、驾鹰、黑驴、猎人与狗熊、春牛、纸马(竹马)、社火官(春官)、货郎等等。

  2008年,和政秧歌被列入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承中创新,创新中发展,在漫长的生长和发展进程中,不断呈现出鲜活旺盛的生命力,以它浓郁厚重的乡土民俗气息、朴素粗犷的原生态特质、丰富多彩的形式演绎着古宁河或辉煌或斑驳的历史,让人们对它的喜爱一年比一年强烈。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三,是和政传统的秧歌会,称为“上十三”。 经过多年的发展,“上十三”的场景一年比一年红火热闹,不同的秧歌队演绎着同样的文化传承,在县上的积极引导下,这天也已经成为和政人民优秀传统文化的“非遗展示节”。

  震天的锣鼓,欢快的曲子,质朴的唱词…….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

  上午,来自城关镇龙泉、张家庄、梁家庄,三合镇周刘家、张家河沿的5伙农民秧歌队,如同一个个“流动的大舞台”,带着全县人民的共同心愿,精神饱满地汇聚到聚兴广场上,进行2021年迎春秧歌汇演。十点钟,表演正式开始,5伙秧歌队近千名玩手迈着矫健的舞步,踏着欢快的鼓点,次第表演。顷刻间,婀娜的舞姿、飘动的彩扇、诙谐的表演、飞舞的巨龙、矫健的雄狮和阵阵的锣鼓声、高亢悠扬的唢呐声、动听的秧歌曲……让宁河城欢腾起来。

  “政通人和和和和和和来天地广,山欢水笑笑笑笑笑笑去古今愁。”这是80年代,原临洮农校白廷弼教授(和政大族人)为滴珠山泻明厅撰写的楹联,政通人和的情景跃然纸上。笑是一种文化自信,是人生的姿态和开拓创新的动力源;和是一种处世哲学,是生活的态度和追求美好的加油站。和政秧歌融化提升宁河人的这种文化自信和处世哲学,以庞大的阵容,恢宏的气势,丰富的文化元素,给人们展现着一个更加开放、包容、进取的新和政。

  和政秧歌是一座流动的大舞台。秧歌表演的是传统文化和地方风土人情,和政秧歌紧随时代步伐,推陈出新,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在这里融合、创新发展。

  中午时分,秧歌汇演达到了高潮,整个县城开始沸腾。大街小巷,住宅小区,企业院落,商场门店……,5伙秧歌队轮番演出。百姓们或拍照留念,或目不转睛,看的津津有味。有的爱看舞狮,有的爱看舞龙,有的爱看打春牛,有的爱看舞花场,有的爱看跑旱船……,有的爱看这一伙,有的爱看那一伙……三五往东,三五往西,大家都在追逐着自己的最爱。政通人和、山欢水笑、开放包容、砥砺奋进、幸福和谐的美丽画卷在我们眼前呈现。(文:李壮/摄影:高峰 张臻林)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